作家粥左罗说:“一个人的底层逻辑有多强大,那么他的能力就有多强,成就就有多大。”
有些人捉摸不透社会的规则,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,也仍然困于底层。
有一些人却能一眼看透本质,该如何做人,该怎么行事,心底都门清,自然能拿到想要的结果。
见微以知萌,见端以知末。
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人的底层逻辑中,窥见他的命运。
01
社交的底层逻辑
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说,世上最紧密且最长久的关系,是泥土和树苗的关系。
树苗得到泥土的滋养,最终长成参天大树;泥土吸收腐化的落叶,从而愈加肥沃。
好的社交关系同样也是如此。
一个人若是自私自利,只顾利己,无论是谁都会敬而远之。
如果你有成人之美之心,有利他之举,别人也会愿意靠近你、结交你。
阿城圈子极广、好友众多,在影视界、书画圈、古玩圈都有各种关系。
原因就在于他对朋友极为仗义,可以锦上添花,也可以雪中送炭。
有一次,画家刘小东画完了两幅大作品《三峡大移民》和《三峡新移民》,要办一个展览,去找阿城帮他写一点东西,阿城说试试吧。
结果,没过多久,阿城就拿出了十万字的文章给他,把整个三峡的历史讲了一遍。
刘小东说,阿城是我生活中大哥的形象,我很感谢身边有这样的朋友。
后来,刘小东办了个“你的朋友”的画展,特地画了一幅阿城的肖像画,以示对这段感情的看重。
还有一次导演刘奋斗通过朋友结识了阿城,两人都爱聊天,持续见面,经常在一块吃饭。
后来,刘奋斗拍《绿帽子》,跟阿城开口,问能不能帮他来当监制。
阿城说,“你觉得用我的名字能帮到你,就用。”
后来刘奋斗又问阿城能不能帮忙联系焦雄屏,因为他知道阿城跟侯孝贤他们关系很好,阿城马上打了电话,焦雄屏就来做了制片人。
刘奋斗一直很感恩阿城对他的事业的帮助,并表示只要阿城需要,就随叫随到。
社交的底层逻辑,是利他。
一段关系的开始,关键就在于“价值提供”。
当你能为别人提供价值,就能吸引别人围绕在你周围,织好身边的关系网。
02
工作的底层逻辑
清崎在书中写道:
“人之所以穷,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,而在于他的想法和行动。没有掌握财富的底层逻辑,一辈子也只能打工。”
有的人是打工思维:为别人干,多干不如少干,少干尽量别干;
有的人是老板思维:这也是我的事业,我是为自己的事业和使命而做。
老板思维就是工作的底层逻辑。
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刚进入公司时,和很多同事一样过着普通上班族的生活。
但不同于其他同事的是,他做事更踏实、更用心。
有一次,老板何享健要求大家去12个城市做市场调研。
很多同事嫌工作辛苦,报酬太低,跑几个城市就回来交差了。
只有方洪波坚持跑完了所有城市,并且对每一个城市都做了详细的调研。
何享健对方洪波的做事态度非常满意,觉得他办事靠谱,随后对他委以重任。
改变人生,从改变工作态度开始。
很多人只是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,觉得是为老板打工,为公司赚钱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。
恰恰是这种想法,让很多人对工作失去了热情,这也埋葬了他们的未来。
《心流》的作者米哈里在里讲到了一个人物里柯。
里柯是流水线上的工人,他每次组装一个单元,需要43秒,而他一天的工作,就是将这样的43秒重复600多次。
很多人因为枯燥无味而跳槽,但里柯留了下来。
因为有主人翁心态,他在组装零件时,只想着全力提高速度,不断刷新纪录,最终成为公司职业模范。
工作,不仅仅是为了那份薪水,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磨砺增值自己。
如果你始终抱着为别人做牛做马的心态去工作,禁锢的是自己的成长。
而当抱着老板的思维工作,自身的能力会水涨船高,视野格局也会有质的变化。